顯二的長效價值-拉長人生的槓桿
顯二的長效價值-拉長人生的槓桿 Podcast
藝術的增值來自於小圈圈的共識:藝評、藝廊和買家
0:00
Current time: 0:00 / Total time: -7:35
-7:35

藝術的增值來自於小圈圈的共識:藝評、藝廊和買家

從現在就開始建立自己的小圈圈...

在台灣購買藝術品,若希望透過藝術家的影響力或市場的認同來提升作品的價值,這條路可能並不容易。藝術品的價值並非由單一標準決定,而是建立在市場共識之上,而這樣的共識,並不是一蹴可及的。

藝術品的價值評估來自於一群專業人士的認可,包含藝術史學者、藝術評論家、媒體、收藏家,以及畫廊經營者。他們構成了藝術市場的第一層共識,並透過媒體向外拓展,讓更多人理解並接受這件作品。當一般觀眾透過藝術博覽會、畫廊或美術館接觸這件藝術品,即便不具備專業知識,也可能因為作品的美感或吸引力,進而強化它的市場價值。

藝術市場的核心與台灣藝術家的挑戰

但在台灣,藝術家的發展面臨一個挑戰:他們並不處於全球藝術市場的核心,而全球藝術市場的核心地帶,若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,無疑是巴黎與紐約。

因此,許多具備國際視野的藝術家會選擇前往這些地方發展,例如常玉與趙無極,他們便是在巴黎尋求藝術評論家與收藏家的認同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常玉在生前並未獲得應有的市場肯定,反而是在過世後,透過蘇富比亞洲區的推動,才重新回到拍賣市場。

延伸閱讀:從常玉畫展看作品其實是藝術家等待觀看者開啟對話的起手式

這樣的情況在台灣並不罕見。另一位著名藝術家朱銘,以「太極系列」聞名,他也曾經前往紐約,透過當地的藝術市場擴展自己的影響力。這些案例顯示,如果藝術家長期只待在台灣,將難以進入國際藝術市場,因為藝術品的價值形成需要全球市場的參與。

近期,江賢二美術館即將在台東開幕,而江賢二正是在巴黎開拓了藝術視野,並進而獲得市場認可。這反映出,台灣藝術家若期望其作品進入全球市場,往往需要在藝術市場的核心區域開展發展機會。

▲江賢二的美術館將於今年(2025)三月十五在台東開幕。

本地市場與全球市場的對比

然而,這並不代表台灣的藝術市場沒有其價值。若收藏家的視野僅限於台灣本地藝術作品,那麼市場共識的累積就難以達到國際市場的層級。然而,一個作品的價值,也可以僅依靠本地市場來確立。

舉例來說,台灣目前拍賣最高價的藝術品《淡水夕照》,由陳澄波創作。這幅畫之所以能達到如此價值,是因為它不僅獲得台灣藝術市場的認可,也受到了日本藝術界的推崇。這樣的跨地域共識,才讓這件作品的市場價值逐步累積。

我們可以把藝術市場的發展比喻為餐飲業。即使一家餐廳無法成為米其林三星餐廳,仍然有機會成為地方性的知名店家。例如,彰化最有名的焢肉飯,雖然未能獲得國際米其林評價,但在當地市場擁有眾多忠實顧客,確立了自身的市場價值。

▲2007年陳澄波的淡水夕照,以2.1億價格刷新台灣畫家最高拍賣價。

未來藝術市場的可能性

藝術市場的發展,最理想的狀況是找到一位極具天賦且富有創新思維的藝術家,透過視覺藝術的方式,創造出人們從未見過的美學體驗,或是帶來新的思維模式。當這樣的創作獲得全球藝術圈的認可時,它的市場共識也會隨之累積,進而提升價值。

然而,這條道路並不容易。目前較可能獲得成功的藝術家,多是早期已經赴海外發展的人。這些藝術家在國際藝術市場的文化與理念環境中適應多年,他們的作品較容易獲得當地收藏家與評論家的青睞。但這些藝術家在童年時期成長於台灣,仍然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,使得他們的作品擁有獨特的文化脈絡。

在去年台北藝術博覽會上,一位新生代藝術家便展現了這種文化融合的嘗試。他將台灣廟宇文化中的動物圖騰,透過金箔技法呈現,透過金箔、紙漿和軟木片的方式重新詮釋廟宇上的鳳凰圖案,創造出新的藝術視角。這類作品若能在台灣市場累積共識,將可能進一步進入國際市場。

▲廖昭豪的寫生鳳凰圖,透過金箔、紙漿和軟木片的方式重新詮釋廟宇上的鳳凰圖案。

結論:藝術品的價值來自市場的認同

藝術品的價值建立於市場共識,而這樣的共識需要透過藝術評論家、收藏家、媒體與畫廊等多方機構推動。在台灣,藝術品市場的挑戰在於如何突破本地市場的局限,進而獲得國際藝術圈的認可。

未來,台灣的藝術市場若能積極推動文化融合的創作,並建立更強的藝術共識機制,將有機會讓本地藝術作品獲得更高的市場價值。這條道路雖然困難,但透過持續的努力與市場經營,台灣藝術家仍然能夠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。

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